“最离谱”一家人:正常儿子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,结局却大反转
作者 | 周美好
来源 | 十点读书
ID | duhaoshu
正文开始前,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
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冲突,你们觉得有哪些解决方式呢?
沟通?争吵?冷战?或是断亲?
这大概是我们能想到的全部答案了。
但最近,我又在网上刷到一个超离谱的回答:
互相把对方送进精神病院。
一家三口到底谁有病?
今天故事的主人公,是一位24岁的小伙莫楠。
莫楠的父母从小就对儿子“严要求,高期待”,希望儿子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。
所以,夫妻俩在儿子高三那年,把他送去学校寄宿。
当时莫楠的日程,比996的打工牛马更苦——早6晚11。
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,要花17个小时来读书。
同时,每3周才能回一次家,休息一天。
有一次,莫楠实在太累了,想请假休息一天。
结果被父母拒绝:
“除非你生病,否则必须学习。”
当时,母亲听说儿子压力大,便把他带去医院看病。
心理科医生说莫楠没病,只是太累了,需要休息。
结果母亲一听“没病”,下一秒就催着儿子去学校。
那时莫楠想得比较简单:
“只要吃了药,就算生病,这样我就能休息了。”
所以,他请求医生给自己开点药。
谁知,这也成了他“被精神病”的开端。
后来,莫楠考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。
他成绩好,常拿奖学金,还担任班助,积极参与校内活动。
但每次回家,只要和父母意见不合,不论是争吵还是沉默,最终都会被说“犯病了”。
随即就会被带去看精神科,父母甚至还要求医生加大药量。
“在学校,我是未来可期的学霸,回到家,就成了需要吃药的精神病患者。何其讽刺。”
但为了平息和父母间的争吵,最终莫楠都选择了顺从。
可吃药的时间长了,各种各样的副作用也出现了:
过度发胖、记忆力衰退、长期情绪低落。
与之相伴的,还有莫楠和父母间逐渐激化的矛盾。
“疫情期间,我在家上网课,只要走出房门,就是‘没好好学习’。
课余时间,玩游戏或睡懒觉,就是异常行为。
吵架时嗓门太大,就是情绪管理有问题。”
“说白了,只要我没完全听爸妈的话,就是有病。”
莫楠自然不认可自己有病,反倒觉得父母病得不轻,才会逼迫自己“看病”。
针对“一家三口到底谁有病”,莫楠和父母总是争执不休。
最终,他们决定一起去精神病院检查。
谁知,莫楠被父母骗了。
检查当天,他刚到医院就被两名护士关了起来:
“检查都没做,上来就要住院3个月。”
莫楠拼命反抗,却被一群人拿绳子绑在床上,还给他打镇静剂。
最严重时,甚至对他的头部进行电击。
“那时候真生不如死。”
在医院“治疗”期间,莫楠曾给父亲打过一次电话。
但父亲的话,让他全身发冷:
“要割去腐肉,才能长出新肉,你好好治疗。”
在医院挣扎了83天后,莫楠终于被允许出院。
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发生,他天天向父母哭诉自己在医院遭受的“虐待”,企图用“博同情”的方式,说服爸妈也去看精神科。
“只要爸妈被确诊精神病,就无权管我了。”
大概是心软了,母亲最终决定以身试病,也去医院看看。
谁知,母亲被确诊“抑郁症”,随即也被关进医院。
更荒谬的是,当母亲出院后,开始怀疑精神病院诊断的严谨性,又说服老公也去看病。
结果,老公也被确诊患有“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。”
就这样,莫楠一家都成了“精神病”。
本该最亲密的关系
却不曾真正理解过彼此
毋庸置疑,这个故事荒唐的结局,和“精神病院诊断的随意性”脱不了关系。
但更让我们深思的,其实是莫楠和父母之间窒息的沟通方式。
有个细节,让人印象深刻。
莫楠上大学时,父母因为总吵架在闹离婚,且两人都表示,自己离婚后不会支付儿子的学费。
当时莫楠很恐慌。
思考再三,决定先休学打工攒钱,这样才能保留学籍,之后再回来读书。
谁知,父母竟然真的在“休学申请”上签了字。
更离谱的是,莫楠休学的举动,加重了父母觉得“儿子有病”的判断。
于是三天两头地带他去看病。
当时,医生曾说,莫楠没病,同时建议父母要给儿子空间。
“我爸听到这话后很生气,扭头就走了。我妈没主见,也跟着走了。”
你们发现问题了吗?
莫楠的父母根本就不了解儿子的真实情况和想法。
而是把自己的臆想,强安在了儿子身上。
儿子因为没钱,选择休学,父母却觉得“他病得更重了”。
医生说儿子没病,父母压根不相信。
说白了,就是——“我觉得你有病,你就有病。”
反观莫楠,同样不曾真正了解过父母,而是选择“以暴制暴”。
在他从精神病院出院后,为了剥夺父母监管他的权利,极力劝说父母也去看病。
他相信,只要父母也被确诊精神病,自己就自由了。
至于父母到底有没有病,究竟怎么想的,莫楠同样不在乎。
看到这里,一定有不少人会觉得:
“这是个极端的个例!”
但回看我们的生活,其实父母和孩子间无法理解彼此的故事,比比皆是。
网友小仙在读书时,曾遭受过很严重的校园霸凌:
频繁被打、被嘲笑、被排挤。
那时,他曾不止一次地向父母求救。
但换来的只是一句:
“你应该多反思一下自己,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。”
父母没有试图去厘清校园霸凌的来龙去脉,也不曾询问小仙的内心感受。
只是理所当然地回复了孩子。
孩子渴望爸妈的保护与关心,却被一把推开。
自然,这换来了无止境的争吵。
也导致小仙后来患上了很严重的抑郁症,甚至一心求死。
尽管经历不同,但大多数不被父母理解和支持的孩子,除非自己有意识调整,否则难逃两种结局:
要么“报复父母”,
要么“自我攻击”。
毫无疑问,莫楠属于前者,而小仙选择了后者。
当真正的理解发生
愤怒就消失了
不过小仙后来的经历,倒颇让人意外。
被抑郁症长期折磨的痛苦,最终让他想开了:
“与其用过往的痛苦毁了现在的生活,倒不如学着让当下好过一点。”
他不再翻旧账,和父母对抗,而是学着接纳“不够好”的父母,尝试寻找和平的相处之道。
他率先放下了“怨恨”。
神奇的是,当小仙的态度转变后,父母的态度也渐渐变了。
后来一次闲聊,小仙无意间又提起了自己被霸凌的往事。
原本在刷手机的妈妈,突然停下来问儿子,为什么没告诉他们。
“我当时说了啊,但你们要么不管,要么让我多反思自己。”
“说实话,那时我挺恨你们的。”
虽说是半开玩笑,但这句话刚说出口,小仙就后悔了。
他怕又会引发一次争吵。
没想到妈妈沉默片刻后却说:
“对不起,是爸爸妈妈没有保护好你。”
又紧接着追问:
“所以你现在不自信,是因为过去的事吗?妈妈带你去看心理医生好吗?”
当听到这句等待多年的道歉时,小仙的内心格外复杂。
他淡淡地说:
“没事,都过去了。”
后来,母亲问儿子:
“小时候家里没钱,总穿旧衣服,那时班里几乎所有人都嘲笑我,这是霸凌吗?”
“是的。”
听完,母亲沉默了一会儿,又一次向儿子道歉。
这次,小仙什么都没说,只是紧紧地抱住了妈妈。
“那一刻,关于过往对爸妈的愤怒全都没有了,有的只是心疼。
我接受过心理学教育,明白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。但他们却是在和我推心置腹地沟通后,才开始明白曾经历了什么。”
大家发现了吗?
很多时候,父母不是故意忽略孩子的需求,他们只是不懂。
但孩子却容易会把“不懂”,当成了爸妈的“不在乎”。
好在,当真正的理解发生,愤怒就消失了。
之后,母子俩又聊到“催婚”的话题时,母亲问:
“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结婚?”
儿子否认了。
“我们也渴望美好的爱情。只是结婚需要承载更多的现实考验,我们变得更谨慎了。”
母亲听罢,没像过往一样指责儿子“自私”,反倒说:
“或许我们的观念太陈旧了。之前是不是太逼迫你了?”
“怎么会呢?我还是想多听听你们过来人的建议的。”
你们看,其实沟通重要的不是结果,而是过程。
即便观点无法达成一致,但只要有尝试理解对方的动作。
不论父母还是孩子,就会有“被接纳、被尊重”的感受。
不觉得受伤,自然就无需争吵了。
那天,母子俩聊了很久,母亲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误,儿子则反思自己的过分之处。
最后,两人达成了一个共识:
“想要完成正确的教育太难了。
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,都难逃认知和时代的局限性。
我们都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逐渐修正自己,很难事事圆满。”
是啊。
不论父母和孩子,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性格缺陷。
沟通很难,难在我们都要先放下自己的成见、傲慢和委屈。
用空杯的心态,去换位思考,去尝试理解。
在反复碰壁中,寻找更靠近彼此的一点机会。
我不否认,总有些父母是完全无法沟通的。
但更多时候,子女和父母间的争吵,其实只是“误解”。
倘若我们能更主动一些,再多包容一点,也许就能离彼此更近一点。
文章经授权转载自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,作者:肖肖。如需二次转载,请联系原平台。
📣今晚8点 武志红直播📣
❗仅限实时观看 ,无回放❗💭焦虑、内耗、做不出选择?
你需要掌握这一招!👍
⏰今晚8点与武老师一起谈谈
✨「越具体 越深刻 越自由」 ✨
⬇️马上点击【预约】不错过